专业:校本部电视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(电视编辑)
南广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(电视编导)
高职学院 电视节目制作
类别:专业笔试
时间:2015年3月1日 18:00—20:30
片名:《寻找“炎黄”》
时长:20分钟
考试要求:观看电视节目,回答试卷上的问题,重点考察考生的分析、思考能力
考试题目:
1、这部电视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?具有哪些现实意义?(300字以上)
2、请列举片中两三个细节,指出这些细节对于塑造人物和阐述主题的作用(300字以上)
3、你对主人公的行为有什么评价?这个故事引发你哪些思考?
我的答案:
1、
在我看来,这部电视片的主题思想是对于“善”的弘扬。
张纪清老人27年以来持续不断地捐款,为当地的养老院、希望工程等提供了很多帮助,这部片子对他的行为进行了褒奖与赞扬。在浅层次上,这可以促进人们向他学习——善因会结善果,当一个人因为行善而得到了正面的回馈,自然可以引发他人的效仿。
深一点说,当今社会有太多的黑暗和丑恶。媒体把这些负面新闻揭露出来,赤裸裸地展现在公众眼前,长此以往,会引发人们的消极情绪,也会让人们对这个社会、这个国家失去信心。而弘扬张纪清老人的善举,可以给社会带来一些正能量,让人们看到这个社会的光明面,给予人们希望和前行的动力。
而在影片的结尾部分,主题得到了升华,“炎黄”不是张纪清老人一个人,而是许许多多受到他的精神感染的人。这告诉人们,你们的善行不仅仅可以让自己得到名誉和声望,而且可以真正地改变社会,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与人为善的道路,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。这是一个强有力的号召。
2、
第一,在这部电视片中,老人身上的汇款单有多次特写镜头。这些特写镜头,是对一个做好事不留名者最具体生动的诠释。这些化名和假地址,将“做好事不留名”这个抽象的概念,转化成了具体的人。在刚刚看到这些特写的时候,尽管还不确定病床上那个老态龙钟的人是不是电视片中所要寻找的“炎黄”,但是受众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。
第二,在第一次对张纪清老人的采访开始之前,解说词有一句“但是,这个朴素的老人,真的是炎黄吗?”之前明明已经确定了“炎黄”的身份,这里又抛出这样一句话,看似不合情理,实际上是为后面的段落埋下伏笔——在“炎黄”的身份公诸天下之后,名利对于张纪清老人来说是唾手可得的,他完全可以说捐款记录上的每一笔都出自他之手。但是他没有冒名顶替,他的诚实和低调被清晰地展现出来,之后就揭示出“炎黄姑娘”等人汇集的善与爱之洪流,也创造了片中的又一个高潮,也升华了主题。
3、
在我看来,张纪清老人的行为是十分高尚的。一般人在自己有余力的情况下,偶尔对他人进行一些帮助和接济,已经算是良善之人。而张纪清老人在自己只有每月570元收入、房屋狭隘、饮食简单的情况下,依然选择多年坚持捐款助人,这令人非常敬佩。
尽管如此,我也会为他设想另一种可能。他当年身为富甲一方的万元户,拥有富丽堂皇的大宅院。如果那时他用心经商,很可能成为知名企业家,那样他捐助的钱会比现在多得多。
在采访中,张纪清老人表示自己适合做地下工作,不适合做地上工作,因为“阳光太刺眼”,这为媒体敲响了警钟——我们需要思考,我们所做的采访和报道是具有足够的人文关怀,还是为了博取眼球而无所不用其极,我们在进行人物采访的时候,是否真正做到了尊重对方的隐私。
另外,献出爱心固然是好的,但是想要解决社会问题,仅仅依靠人们的爱心是不够的。这正是纪录片《寻找“炎黄”》的缺憾之处,它将行善完全划归道德,而片中反映的道德水准对于常人来说是很难企及的。所以,这会减弱它对人们实际行动的影响。
如果将扶危济困下降到务实的操作中——比如村规民约中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和倾斜,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。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合理决策、为了让更多的“万元户”不至于变成“无元户”,更多的老人每月的零花钱不再只有三四元,政府机关应该更加审慎地对待自己的工作,真正践行人民公仆的职责。
本文不代表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,不代表电视学院一般水平,不代表电视学院任何教师的判卷倾向。请勿过度解读。
作者简介:绅士凯布雷克,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,2015年中传电视系艺考专业笔试二层东侧走廊值班员。